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精准治疗正逐渐成为晚期癌症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近日,我院肿瘤科成功救治了一名肺腺癌伴脑转移晚期患者,通过精准的放疗与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不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更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家住颜集镇的王阿姨(化名),自2016年起便因肺腺癌晚期并伴有EGFR19外显子突变而接受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然而,今年1月份,在我院复查胸部CT时,发现她的病情显著恶化,并出现了脑转移瘤。面对这一复杂病例,我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孙立柱建议王阿姨接受肺穿刺、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检查,为后续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王阿姨子女得知母亲病情后,陪她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咨询,专家诊断与我院孙立柱副院长的建议一致,不仅验证了孙立柱副院长诊疗方案的准确性和前瞻性,也增强了王阿姨一家对我院的信心。因此,春节过后,王阿姨一家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我院进行住院治疗。
然而,由于肿瘤已进展一个多月,王阿姨入院时病情已十分严重,无法言语和自主走动。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即便正值春节假期,孙立柱副院长仍展现出极高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迅速调动各科室资源,确保王阿姨能尽快接受必要的检查与治疗。肺穿刺后的第二天,病理科便出具了病理报告。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相关科室立即将病理标本送检进行基因检测。
颅脑MRI复查结果显示,王阿姨颅内转移灶周围水肿明显,中线结构右移,这可能是导致她言语及活动障碍的元凶。考虑到春节假期期间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会延迟,经过与王阿姨家人的沟通并征得同意后,肿瘤科医护人员迅速为王阿姨进行了颅脑放疗定位,并立即进行了靶区勾画和放疗。
经过10天的等待,基因检测结果终于出炉——王阿姨存在EGFR19外显子突变并合并MET扩增。根据孙立柱副院长的治疗方案,王阿姨开始口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MET抑制剂。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一周后,王阿姨的言语逐渐清晰,右下肢的肌力也开始恢复;两周后,她的言语能力完全恢复,可以下床正常活动。放疗计划全部完成后,王阿姨成功摆脱了轮椅,满心欢喜地与家人一同返回家中。
▲图1和图2为治疗前后肺部病灶对比,肺部病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消失;图3和图4为治疗前后颅内转移灶对比,左侧额叶转移灶明显缩小,脑水肿范围明显减少。
今年4月份和8月份的两次复查结果显示,王阿姨的肺部病灶及颅内转移灶均呈现出显著的缩小趋势,她已完全回归正常生活。这一康复案例,不仅彰显了我院高效的多学科合作能力和过硬的技术水平,也充分证明了通过我院的精心治疗,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能够重获健康。
孙立柱副院长介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放疗技术和靶向药物的进步正不断刷新临床疗效纪录。众多研究表明,将靶向治疗与放疗相结合,能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的患者带来显著益处。这一联合疗法是未来精准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方向。
为了确保放疗效果,同时有效控制放射性损伤,孙立柱副院长建议,在实施放疗前,应全面收集并分析患者的病史、影像学资料、整体健康状况及合并症等信息,以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放疗,并考量其对放疗的耐受程度。通过运用一系列高精度的放疗技术,确保高剂量辐射精准聚焦于肿瘤区域,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正常组织的辐射伤害,从而在放疗疗效与放射性损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