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官方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微资讯

医院动态

临床资讯
临床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临床资讯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进展

发布时间:2014-09-02 16:32:50作者:浏览次数:

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出现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有自愈过程的炎症表现, 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20岁~40岁,但50%以上的患者为未婚未育的年青女士。由于人的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所以非哺乳期乳腺炎囊括了婴儿期、青春期、尽经期和老年期,而婴儿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是体内激素失衡引起的。临床上,不少患者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后竟被医生诊断为乳腺癌,有的甚至遭遇“肿瘤切除手术”的待遇。二者外部触摸都可能摸到肿块,它不同于一般炎症的“红热肿痛”四大特征,当然伴有疼痛,但却不会出现皮肤变红,这也是它困惑人们以为不是炎症是肿瘤的一大因素。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是其发病原因不明,造成治疗及其困难。多数患者病程较长,甚至长达数年。反复出现乳房脓肿、乳房肿块以及窦道形成等,甚至经过外科反复切开引流,造成乳房畸形,最后不得不切除乳房。因此, 有必要综而述之.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乳腺导管扩张:正常状态下,仅于乳腺导管开口处覆盖鳞状上皮,导管扩张的鳞状上皮可覆盖于导管内壁,其角化碎屑及脂质分泌物可以阻塞管腔,刺激管壁产生炎症反应。
    乳头内陷或畸形:因导管开口的异常、狭长或扩张,继发炎症感染。外伤性脂肪坏死也有可能。厌氧菌的特殊感染:可能是重要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急性乳房脓肿型:患者突然出现乳房红、肿、热、痛及脓肿形成。体检常可扪及波动,部分病例脓肿可自行穿破、流脓。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乳房肿块型:逐渐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史。此型常倍误诊为乳腺癌。
    慢性瘘管型: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瘘管可与乳头附近的输入管相通,经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反复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化验检查
    B超检查:可见不均质肿块或中心有小脓肿形成或多发小脓腔。
    细针穿刺活检:可抽得脓液,实质性者行抽吸细胞检查,可见炎症细胞。
    病理检查:脓肿壁、瘘管壁及切除的完整肿块病理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诊断和鉴别
    诊断
    凡青、中年人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易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肿块型混淆。但乳腺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程呈进展性,肿块坚实,边界不清,常有皮肤年链及乳头内陷,易有腋淋巴结转移,肿块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疼痛,不发生脓肿,常可鉴别。但个别病例,仍需依赖病理切片作最后确诊。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 此病易反复发作,一时溃烂一时又可能痊愈,进而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由于其发病隐匿且反复发作,诊断困难大,特别难以与乳腺恶性肿块区别。如治疗不当,此病甚至可能长期不愈。因此, 凡青、中年女士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发作的瘘管,经久不愈,很可能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作祟,如果使用消炎药一周后,肿物会缩小1/3以上,基本可以排除乳腺癌可能,由于肿瘤不可能经过消炎药治疗就如此变化。
    2.浆细胞性乳腺炎:也为中老年人多件,发病早期常有导管扩张的症状和体征,如乳头溢液、乳晕区串珠状小结节等,病变常累及双侧。病理切片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
    1.急性脓肿型:应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行脓肿引流术。术中如见扩张的导管内有脓液流出,应作适度搔刮,刮除病变的导管。单纯切开引流易复发。
    2.炎性肿块型:只要炎症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脓肿形成,还应力争切除炎块及周围的扩张导管。
    3.慢性瘘管型:可作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或彻底切除瘘管及周围炎症组织和扩张的导管。切口可I期缝合或延期缝合。尽量保留乳房。当久治不愈的瘘管或读发瘘管伴乳房严重变形者,可以考虑作皮下乳房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部分年轻患者可同期或择期作乳房再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