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目前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当务之急,Rawles等[1]研究认为AMI患者每延迟 开通血管治疗1h,其AMI患者的死亡率可能增加21‰,因此,如何早期明确诊断,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面对最大难题,传统的临床目前公认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cT n I 及CK-MB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它们的敏感性不尽如人意,它们在心肌损伤6小时左右才开始升高,明显影响了临床的早期诊断。
目前,研究已经发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其中在心肌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之一,其独特的低分子量,独特的心肌损伤后漏出速度,是其作为一种心肌损伤后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标志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Yeongsic等[2]通 过对比研究发现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明显优于cT n I 、CK-MB及肌红蛋白,在胸痛症状出现4h左右就明显升高,提示H-FABP可以作为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在冠状动脉闭 塞早期即动员脂肪酸氧化供能,导致心肌细胞内H-FABP含量迅速升高,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0~3h即可发生细胞膜的损伤,通透性增加,使H-FABP也 可早期进入血液循环[3];与其它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其优点在于分子量最小,漏到血液中的速度最快,可用于早期评定心肌损伤的程度及面积,H-FABP由于分子量小,心肌细胞膜损伤后漏出速度快,所以其在血浆中浓度升高的速度也快,Umut等[4]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H-FABP在心肌损伤后1h血液中的浓度开始升高,但此时的敏感性与cTnI、CK-MB及肌红蛋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4h时H-FABP浓度明显 升高,其敏感性明显高于cTnI、CK-MB及肌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时敏感性及特异性没有明显差异,提示H-FABP在心肌损伤后其血液中 的浓度升高的快且明显,早期测定其浓度变化,可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H-FABP 检测的临床意义
1、 早期诊断AMI 及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大小
新的心肌标记物必须在病人胸痛开始1 ~2 h 内有较高的敏感度, 也即在心肌发生不可逆损伤前。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极早期, 胞浆中的H-FABP 会迅速释放到血浆中(1 ~2 h 内), 能够直接提示心脏患者的发病情况, 故可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程度的有效标志物; 且由于其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还没有更优越的AMI 标志物以取代它的位置。
2、评估心肌早期微损伤
血浆中HFABP释放水平可反映心肌早期损伤的程度。最新研究认为H-FABP 可作为一个危险性指标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的预后, 但将其作为一个诊断指标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还是需慎重考虑的。
3、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
近年来发现在溶栓后, 即使没有ST 段的回落, 也有部分患者获得了成功再灌注, 研究发现H-FABP、MYO 均可以作为心肌溶栓治疗后60、90 min 再灌注的评价指标, 但是在再灌注后血流TIMI分级之间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在比较再灌注组与非再灌注HFABP浓度曲线后发现, H-FABP 可为再灌注组再通提供信息。
4、 评估心力衰竭预后
Akimoto 等进行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示: H-FABP是与慢性心衰患者远期发生心脏事件风险相关的独立变量; 尤其是对于轻型慢性心衰(NYHA 分级Ⅰ-Ⅱ级) , H-FABP 升高的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HFABP正常的患者( 34% vs 4% P < 0.01) 。
研究示: 心力衰竭进展期患者血H-FABP 升高, 升高程度与不良预后相关; 其预测36 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脑利钠肽(BNP) ; HFABP释放反映了心肌进行性损伤。
因此H-FABP 可用来预测轻型慢性心衰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 从而有利于采取积极干预治疗。
总结
H-FABP 能及早发现超急期AMI患者。对于鉴别出需急诊住 院、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患者有很高的敏感性, 尤其那些胸痛发病6 h 内的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H-FABP 如与传统的标记物cTnI、CK-MB 结合起来一起检测, 早期检测H-FABP, 恢复期检测cTnI, 有利于筛选出有心脏事件高风险的患者, 不仅便与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 还可节约患者开支和实验室资源, H-FABP与cTnI 合理互补监测也许是将来一种临床诊治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选择,目前我院己开展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测,可取静脉血2ml标本检测,详情与检验科联系。
.
参考文献:
[1] Rawles J, Sinclair C, Jennings K, et al. Call to needle tim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w standard of 60 minutes has been proposed but may be too rigorous[J]. BMJ, 1999, 319: 643.
[2] Yeongsic Kim, Hyunjung Kim, Soo-Young Kim, et al. Automated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ssay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10, 134(2): 157-162.
[3] 关秀茹,谢兴琴,张文超等.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2): 128-130.
[4] Umut Cavus, Figen Coskun, Bunyamin Yavuz, et al. Heart-type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can be a diagnostic marker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J Natl Med Assoc, 2006, 98(7): 1067-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