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里,最显眼的,是生命体征监视仪的黑色荧屏上,那红色的“心”型标记和那些黄色的波浪线它一刻不停地闪烁着、跳动着。只要生命尚存一息,它就会一直不停地闪烁、闪烁……
“那神圣的笑容引诱我的眼睛”(但丁)
这里是一个由精良的仪器装备起来的世界。各种仪器24小时不知疲倦地报告着生命的信息,在人们的感知中,设备越先进,装备越精良,人的体力和时间的付出就越小。于是,就有被谢绝在病房外的家属们不满地撇着嘴说: “ICU那么多的高精尖仪器,医生护士成天都是坐着干活呢” 、“他们成天锁着门,谁知道干啥呢?都在睡大觉吧 ”。时至今日,这样的言语都是往事,没有历经死别的磨难就不会体味重生再聚的幸福,这幸福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因此在这里承载更多是医者的责任。
ICU并非药物,亦非治疗,是医院内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场所也是危重患者救治的一段重要过程。它包括三个主体部分:人——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物——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高技术——对生命重要脏器功能进行延续长时间的有效治疗。对于南丁格尔(F•Nightingale),业内人皆知。但南丁格尔与危重病医学之间的关系,却鲜为人知。150年前,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就把可望救活的重伤员安置在最靠近护士站的地方。她撰文主张:把手术后的病人安置在靠近手术室的“一间小房间”内,以便等待他们从手术后的即刻反映中恢复过来,再送回病房去。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曾撰文介绍:“把危重病人集中在医院内专门设立的区域内或病房里,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建设中日益增长的趋势。ICU的诞生,激发了危重病医学(CCM)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Nightingale所提出的观念对于危重病医学的诞生功不可没”。 “危重病医学”于1970年在美国崛起,被称为21世纪“最有意义”、“发展最快”的临床新学科。当初的重症医学,作为一门学科,没有被我国医学界所承认。通过2003年SARS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突发性灾难事件,ICU专职医师和护士的专业水平以及重症医学的意义,终于赢得社会认可。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8年重症医学取得国家二级学科的编号,代码“28”。中国卫生部2009年1月19日下发文件,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诊疗科目。
上一篇:新生儿的天使们
下一篇:HPVDNA检测与宫颈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