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眩晕非常常见,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40%,是70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就诊原因。约25%的急诊患者以“眩晕”为主诉。眩晕虽然常见,但却是最容易误诊、误治的疾病之一,患者眩晕,医生头晕,反复发作,病来天旋地转,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
眩晕可分为中枢性(15%)和周围性(85%)两大类,后者中约50%为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BPPV )。
BPPV患者头位改变时,出现短暂旋转性头晕与眼震,伴有飘浮或翻转感、恶心、呕吐。虽然认识BPPV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但对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只是在1969年提出耳石症的假说以及在一些眩晕病人行后半规管手术时发现半规管内淋巴中确实存在可移动的颗粒物质(耳石)后才逐渐阐述清楚。这些假说和发现也直接促进了多种手法复位治疗方法的建立。
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首选治疗方法为颗粒手法复位:通过一定的次序改变患者头位,使这些可移动的颗粒物质从后半规管移动到椭圆囊,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该法简单,可在门诊、病房随时治疗,约需10分钟,疗效确切,立竿见影,复发率低。
上一篇:春季谨防心血管急症
下一篇:我院迎来宿迁护校护理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