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急症,因其病情凶险、变化快、致死率高,对患者而言,病来若晴天霹雳,头痛如刀砍斧劈,生死一线牵,医生也往往对其“讳之如虎”。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逐渐普及,临床学家发现,80%以上的SAH系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后者好比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出血,再次破裂的风险显著增加,死亡率可高达60%。摘除这样一种“炸弹”或者是尽可能减轻“炸弹”引爆带来的损害,对神经科医生而言,任重道远,责任重大。
近日,1名中年女性不幸罹患“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人介绍,慕名来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病情紧急,刻不容缓,主诊按诊治流程,迅速为患者安排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瘤体约5×8mm,瘤颈约5mm。王光胜主任组织科内会诊,认为:①患者中年女性,颅内动脉瘤诊断明确,瘤体较大,且已破裂,需尽早处置;②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手术治疗技术难度大,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宜首选介入治疗;③患者属宽颈动脉瘤(注:通常指颈︰体≥1:1,介入治疗时弹簧圈可能脱出,无保护弹簧圈栓塞术可能失败),需球囊或支架辅助,前者费用较低,后续治疗方便。与患者沟通后,决定行球囊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全麻满意后,采用双导管技术,微导管到位满意后,将柔韧性好、大小和载瘤动脉相似的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依此将4枚弹簧圈填入。历时1小时,造影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恢复理想。
我科开展神经介入工作已近2年,在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兄弟科室的大力协助下,已实施手术近200例,包括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动静脉畸形onyx胶栓塞术、颅外段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30余例,手术效果满意。此次球囊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神经介入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神经内科 陈孝东 王光胜 王元伟)
上一篇:我院成立甲型H1N1流感领导小组
下一篇:家长管好药 宝宝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