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才能让儿童拥有健康的听力呢?
孕前及孕期保健别忽视
准父母们需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听力。
一般而言,引起听力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准备怀孕的女性建议进行孕前检查,特别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曾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夫妇,尽可能在孕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以预防或减少耳聋患儿的出生。
另一方面是孕期的环境因素,如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包括风疹、巨细胞病毒或带状疱疹等)、孕期耳毒性药物的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危孕妇(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因此,应注意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体质锻炼和孕期的营养、减少感染,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进行孕妇及胎儿监测,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宝宝出现听力损失。
新生儿期的保健要重视
新生儿如果合并严重窒息、严重黄疸、重度羊水污染等可导致听力损失。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引起听力损失的比例也会高于足月新生儿。新生儿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也可能损害听力。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慎重使用耳毒性药物,是预防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重要措施。
如果新生儿期出现了听力问题,可以通过听力筛查来早期发现。所以宝宝出生后3天左右均应该接受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问题。
宝宝出生72小时左右,应接受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应在42天左右复筛。复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应转诊至听力诊治中心确诊。出生时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如黄疸、缺氧等)、初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直接转诊至听力诊治中心确诊。
若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当前听觉功能正常,但不能排除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0~6岁的宝宝,每年都应该接受听力筛查。
目前,多数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是检测4个基因9个或15个或23个突变位点,目的在于发现遗传性聋、携带者及药物性聋易感者。有些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但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未通过,往往被家长忽视。其实,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不容忽视!
因为有的迟发性听力损失在新生儿期还没有出现,听力损失是渐进性或者迟发性的,像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样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往往会出现阳性,提醒家长一定要重视。
另外,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结果对于婚育指导,减少聋儿出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期的保健要关注
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感染性疾病(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耳毒性药物、头部外伤、噪声及中耳炎等是导致听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如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也会因感冒发热或头部碰撞等在儿童期出现听力损失。因此,0~6岁的儿童每年应进行一次听力筛查。
如果新生儿期有窒息、黄疸及病毒感染等病史,3岁以前每年至少应进行1~2次听力随访,以便尽早发现听力损失。
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的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可能会出现听力损失,会对儿童的言语发育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儿童时期的听力筛查必不可少。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症状,或有对声音反应迟钝等表现,请尽快到医院耳科检查听力;有时感冒后耳鸣可伴随听力下降,如果孩子主诉“耳朵嗡嗡响”,应予以重视,需要及时排除中耳积液。
切记,孩子说话晚、吐字不清,家长应该先带孩子去查听力,而不是先看口腔科或者儿保科!
青少年的听力健康要留意
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平时不健康的用耳习惯正慢慢侵蚀着青少年的听力,导致不易察觉的高频听力损失,这会对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噪声性听力损害,预防最为关键。青少年本身应该提高爱耳护耳的意识,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用耳习惯,提醒并减少噪声暴露,如尽量减少去电子游乐场的次数,减少使用耳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