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官方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微资讯

医院动态

临床资讯
临床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临床资讯

肿瘤相关抗原CA125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4-09-02 16:32:11作者:浏览次数:

沭阳高级中学聘请的62岁英国籍外教罗伯特先生因夜间胸闷,咳嗽,不能平卧近一周入住我人民医院抢救治疗。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心衰指标均大大超出正常值,病情有恶化趋势,甚至有生命危险。经周院长亲自指挥,成立专门的医疗小组,进行了有效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在医疗检查中发现其肿瘤相关抗原CA125的血清水平明显升高(280.2 U/ml,正常值0-35 U/ml)。有的医生不明其义,怀疑其肿瘤可能。为了阐明CA125的血清水平升高与慢性心力衰竭关系,有必要加以综述。

    1. CA125的来源及结构
    CA125是从乳头状浆液囊性卵巢癌中提取的OVCA433抗原,为不均一的高分子质量(20-100 ku)糖蛋白,由用人类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细胞给家兔做免疫接种,通过淋巴细胞杂交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识别而命名。CA125最早由Bast 等从上皮性卵巢癌抗原检测出,可被单克隆抗体OC125结合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糖蛋白,CA125的半衰期仅4.8天,在血中很快代谢,所测结果可反映肿瘤的即期变化状态,加热至100℃时活性被破坏。
    CA125可存在于各种胚胎体腔上皮来源的组织中,如间皮细胞组织(如腹膜、胸膜和心包膜)等,以及上述二者组织衍生物所发生的肿瘤包括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等,在正常人血清中CA125含量甚微。因其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糖蛋白,一旦上述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或癌变时,便可释放到浆膜腔液中并进入体循环,导致血清及浆膜腔液中存在较高水平的CA125。Bast等用OC125单克隆抗体检测组织CA125时发现CA125还存在于其它组织中,如间皮细胞组织,包括心包膜、胸膜、腹膜等。1999年,Nagele等就首次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CA125升高,初次提出CA125与心功能呈负相关,2003年,Faggiano也报道了一位妇女卵巢癌术后CA125再次升高,起初怀疑是卵巢癌复发,后经综合检查发现CA125升高是由于患者充血性心衰引起,经对症治疗后CA125水平下降。关于心功能严重损害时CA125产生的部位目前亦未清楚,可以肯定的是CA125来源于间皮细胞,但慢性心衰患者CA125来源于何处的间皮细胞尚不清楚,起初以为CA125来源于心包膜,但伴有心包积液者CA125水平并不比不伴心包积液者显著升高。Turk曾报道慢性心衰有胸水组比无胸水组CA125显著升高,看来胸膜间皮细胞在慢性心衰时分泌的CA125是血清CA125升高的重要来源之一。腹膜在慢性心衰时也会有渗液或积液,推测腹膜间皮细胞可能也参与了CA125的分泌。有研究表明,心功能不全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升高,而白细胞介素6能促使CA125分泌细胞增生。推测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通过此途径导致血浆CA125升高。综上所述 ,临床严重心功能不全时CA125明显升高。

    2. 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
    CA125是临床常见肿瘤标志物之一。CA125 是1983年被发现的存在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特异性较高的卵巢上皮癌标志物,目前多用于卵巢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的观察,以及术后有否复发的判断 ,卵巢癌阳性率高达97.1%。国内外报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在85-95%和75-90%之间。众多资料表明,CA125的检测对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卵巢癌的诊断、监测、术后观察和预后判断都有较好的实用性。特别是CA125与其它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等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血清CA125升高并非上皮性卵巢癌所特有,在其它肿瘤和某些良性疾病也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血清肿瘤抗原CA125作为肿瘤标记物特别是卵巢癌标记物已被广泛认可,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明显升高,为一种鉴别良恶性疾病非侵入性检测手段。然而这种肿瘤相关抗原不具有组织或肿瘤的特异性,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CA125升高同样见于多种良性疾病如盆腔炎症、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等,尤其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心功能分级越差,升高越明显,随心力衰竭治疗好转而降低。有研究发现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血清CA125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CHF患者心衰严重程度相关,且随治疗效果而变化,随治疗好转而降低,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尤其因心衰而死亡的患者死亡前其血清CA125显著增高,故CA125可用于心衰疗效的评价及反映近期预后,

    3. 肿瘤标记物CA125的测定方法
    CA125的测定方法很多,主要有放射免疫法RIA(精度:10-16mol/L )、酶联免疫法ELISA(精度:10-15 mol/L )、化学发光法CL(精度:10-17-19mol/L)、时间分辨荧光法TR-FIA(精度:10-18mol/L )及生物芯片检测法。

    4. CA125与心功能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中最早发现CA125血浆水平升高的是心包积液患者。1993年Seo等发现心包积液患者血清CA125明显升高,且和心包积液量相关。1999年Nagele 等和Soma等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水平伴随神经激素如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心房利钠肽等的升高而升高,而心功能改善及心脏移植术(HTX)后3个月,血清CA125水平明显下降,在心脏移植患者中首次发现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清CA125升高,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越差,患者病情越严重,他们的血清CA125水平就越高,伴随着心脏移植后患者的临床病情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好转,心功能改善后,他们的血清CA125水平也显著降低。Turk HM等研究发现,慢性心衰患者伴胸腔积液者与不伴有胸腔积液的CHF患者以及对照组相比,前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后两者。 Kouris NT等研究认为,血清CA125水平与心衰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临床症状以及充血水肿征候有关,因而可能是一个评估心衰及其临床分期的有用指标。
    众多资料表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患者心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即患者出现心功能损害越重,其血清CA125水平升高越明显,心功能得以改善后,其血清CA125水平下降,因此CA125水平的降低是心功能改善的血清学反映。血清CA125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心力衰竭的参考指标之一,但其敏感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国际心脏病学杂志》(Int J Cardiol)2011年3月3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对于急性心力衰竭(AHF)出院患者,生物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在出院前后的绝对变化,联合出院后首次自行就诊时的脑钠尿肽(BNP)监测,是AHF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最佳预测标志物,因此血清CA125水平有可能作为临床诊断心衰、判定疗效及预后的一种参考指标。因而有人提出CA125可能是与心力衰竭相关的一个非创伤性指标。

    5. CA125与心衰病人预后的关系
    大量研究发现,血清CA125与慢性充血性心衰(CHF)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密切相关,随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变化,随治疗好转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下降,随患者病情加重,随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加重及心功能变差,其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血清CA125水平能够反映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受损害的程度,故血清CA125水平可用于心力衰竭疗效的评价及反映近期预后。在心脏移植后的患者中由于终点事件导致死亡的,其在死亡前1—3个月的血清CA125检测水平明显升高,因此,血清CA125水平可能是监测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心力衰竭的一项有益的手段,甚至预测预后,而且这项检测手段无创伤性,因此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如果通过检测患者血清CA125水平,提早发现危险的临近,对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使患者在病情发展之初就得到诊断、得到治疗,就可能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CA125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是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尚未明确。

    6.关于血清CA125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升高的机制
    关于CA125 升高的机制,Duman等认为与静脉充血和胸、腹膜间皮激活或信号肽增加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解剖学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长期静脉压增高所引起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随着心力衰竭病情的发展,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以及水钠潴留等,而正常情况下CA125主要存在于间皮细胞组织,如腹膜、胸膜和心包膜等,心力衰竭患者胸、腹膜等间皮细胞组织激活可能导致血清CA125升高。Nagele 等认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与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肌重构有关。胸腔积液患者其血清CA125水平高于非胸腔积液患者,这可能是由于胸膜间皮细胞分泌增加或胸腔积液刺激血清CA125的释放及阻碍其清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