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官方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微资讯

健康管理

医防融合—健康教育
医防融合—健康教育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管理 > 医防融合—健康教育

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

发布时间:2021-08-25 06:58:42作者:杨丽浏览次数:

今天是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加强残疾预防,促进全民健康”。下面沭医君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残疾预防相关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 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二、为什么说残疾预防要从我做起?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导致残疾的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客观的必然。前者如遗传、发育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环境和行为因素致残;后者则主要由于人口老龄化后生理功能衰退而导致功能障碍。但不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当今全球仍未解决预防残疾的全部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增加了残疾发生的风险。残疾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残疾人。残疾的发生率在各国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有无之分。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的致残风险,因此说残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残疾预防需“从我做起”。

三、我们身边主要致残原因有哪些?

我们身边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导致先天性残疾的常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父母吸毒、吸烟、嗜酒等不良行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当药物,生产中胎儿缺氧、损伤等。

后天性残疾也称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意外伤害可以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

四、我国残疾发生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极度贫困环境”是一个致残环境。贫困和残疾不分先后,就像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古老而且难以回答。贫困不仅是残疾易造成的结果,也是促发残疾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卫生水平,将大大有助于预防残疾。

(2)“高危工作环境”是造成职业性残疾的重要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粉尘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手工重复操作或重力负荷引起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伤等。因此,要引导生产企业建立规范、安全的生产环境和流程,减少职业性疾病的发生。

(3)“高压心理环境”是造成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学习或工作在高压的环境下,精神得不到放松,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学生、办公室人员等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出现心理问题。

五、为什么要建立“非致残环境”?

一是残疾类别构成有所变化。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而听力言语残疾和智力残疾的比重则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二是致残原因以后天获得性残疾为主,非传染性疾病致残占很大比重。在各类残疾中先天性残疾所占比例不到1∕10,获得性残疾则占到3∕4。而在获得性残疾中非传染性疾病致残所占比重最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三是不论是残疾分布还是致残原因都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四是不同年龄人口面临着不同的致残风险,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防范。

六、残疾预防的重要意义

1.保护人民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健康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都处于功能良好的状态。只有有效地预防残疾,才能保护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健康,不致有身心功能障碍。要保证人民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就应当使他们在个人生活上、家庭关系上、社交活动上、经济力上、职业工作上、精神和心理状 态上、业余文体活动上都处于应有的水平,而其基础就是要有良好的身心功能状态。因此,保证生活质量,就要积极地预防残疾。

2.保护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残疾不但损害了劳动生产力,而且还要国家和社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和福利工作。积极开展残疾预防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发展。

3.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精神文明。预防残疾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不断改造社会、改进自身免受致残因素影响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变得更健康,社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进步。预防残疾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指出的:“没有任何别的单项因素,在减轻残疾的冲击上,可以和一级预防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