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气温骤升,前来我院就诊的脑中风患者明显增多。
52岁的王先生患有高血压病多年,一直未予以正规服药治疗。近日,王先生在家时突发头晕、言语不清,数分钟后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随即被家人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
接诊医生快速询问病史后初步评估脑卒中,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行头颅CT检查,并电话通知卒中中心专家。卒中中心专家会诊后诊断王先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有静脉溶栓指征,排除溶栓禁忌症,征得家属同意后,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入院到开始溶栓治疗,仅用时不到20分钟。
经过规范治疗,王先生的症状逐渐减轻,一周后康复出院,左侧肢体活动恢复,无不适感。
很多人认为,秋冬季节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夏季没事,其实不然!有研究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如不注意防护,危险性会增大,因此夏季也要防中风。特别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中老年人,更要拉响警钟。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突发偏侧肢体无力、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困难,以及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等,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
目前脑卒中俨然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也极大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时间就是大脑!脑卒中一旦发生,请迅速拨打120,务必保持呼吸通畅,切忌自行服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及时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和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并且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通过正规治疗的大部分患者可回归家庭和社会。
为什么夏天会容易发生脑中风?
1、血压监测不及时
夏季气温增高,人体外周血管扩张,血压较秋冬季偏低。高血压病患者需要及时监测血压,依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的计量及种类。如检测不及时,仍按原计量服用降压药,可能会造成血压过低,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减少,脑灌注减低,形成脑卒中。
2、体内水分丢失
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或者进食不洁食物导致严重腹泻,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水分,有效血容量降低,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
特别是高龄体弱的慢病患者,如合并严重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颅内动脉狭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相对敏感,这种情况下更容易促使脑血栓形成,或者引起脑组织血流减少,导致脑卒中。
3、过度使用空调
夏天很多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很大。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空调房间,由于一冷一热的温差变化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幅度增大,易导致脑卒中。
4、情绪波动
夏天炎热的气候对人心情的影响颇为严重,常令人烦躁易怒。这些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的血压水平,导致血压骤升或不稳,诱发中风。
夏季如何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1、长期规律服药
脑卒中、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患者要坚持长期用药,不可擅自停药、减药。定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防止血压、血糖随着天气变化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从而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2、及时补充水分
应采用“多次少饮”的方法补水,每天补水2500毫升,可以饮用一些新鲜果汁,但是不能完全以果汁和饮料代替。
3、空调温度不要过低
室内空调设置的适宜温度为25-28℃。使用电扇时,不要直吹身体,可将扇叶对着墙吹,以吹墙后返回的风取凉。
4、避免长时间呆在室外
外出做好遮阳等保护措施,减少太阳直射。
5、注意劳逸结合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每天午睡一会儿。午睡不要过久,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以免影响到晚上睡眠。
6、注意保持情绪平和
遇事不要着急上火,听音乐、读书、修剪花草、冥想等方式,都有利于清空大脑垃圾,起到放松的作用。
沭医君提醒广大市民朋友
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中风发生
应该立即就医
千万不能有“休息一下就会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