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官方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微资讯

医院动态

临床资讯
临床资讯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临床资讯

七旬老人突发脑梗!高温酷暑,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抓住救治“黄金时间”!

发布时间:2022-07-05 08:06:00作者:卢立武浏览次数:

“幸亏你们抢救及时,不然我父亲现在可能瘫痪在床,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你们是我家的救命恩人!”近日,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里,李大爷(化名)的儿子激动地向神经内科卒中团队表达感激之情。

640 (4).jpg

▲术后一周,李大爷活动自如

李大爷今年70岁,一周前在家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时,突发头晕,左手无力,手机从手中跌落,同时左腿无力,不能站立行走,言语错乱,意识逐渐模糊不清。见此情形,家人立即拨打120将其送至我院急诊抢救室。

接到急诊会诊电话后,神经内科卢立武医师迅速赶到急诊,经问诊及查体后,考虑“急性脑血管病”。

李大爷发病1小时左右,在溶栓和取栓时间窗内,卒中团队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完善头颅CT及心电图等检查,确定排除脑出血后,最终诊断为急性脑栓塞。医护人员快速将李大爷转运至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在与李大爷家属充分沟通并征得同意后,立即予以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从入院到溶栓治疗开始仅仅耗时35分钟。随后,李大爷被迅速转运至导管室行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大脑后动脉闭塞。

640 (1).png

▲造影提示: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

“情况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实施介入下颅内动脉取栓术。”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光胜说,患者是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若不及时打通,随着时间推移,脑组织会因动脉缺血而导致大面积坏死,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在麻醉科、介入室医护人员的协作下,王光胜副院长带领卒中团队第一时间为李大爷行取栓术。从动脉穿刺成功到血栓顺利取出仅用了45分钟,随即复查造影显示大脑后动脉再通,血流灌注恢复良好,手术顺利完成。

640 (2).png

▲介入取出的脑血栓

640 (3).png

▲大脑后动脉再通,血流灌注恢复良好

术后当天,李大爷意识逐渐转清,左侧肢体无力症状较溶栓及术前明显好转,左手持物有力,左腿可抬离床面。

经后续药物及康复治疗7天后,李大爷恢复如初,活动如常,喜笑颜开。王光胜副院长介绍:“支架取栓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如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可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恢复大脑的有效再灌注,从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作为首批卒中中心,我院有着运行成熟、经验丰富的急性脑卒中救治团队。中心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救治流程,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卒中团队24小时的坚守为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有效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全县及周边脑血管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

高温酷暑

一定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一定要抓住4.5小时救治“黄金时间”!

640 (4).png

脑卒中,也常被称为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今天,沭医君重点讲一下脑梗死。

▐ 为什么近期脑梗死高发?

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出汗比较多,导致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容易导致脑血管缺血堵塞,出现脑梗死。

▐ 4.5小时!救治“黄金时间”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溶解血栓的药物,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以恢复大脑正常血氧供应,大约有30%的患者能从中获益。

640.gif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溶栓必须有明确的发病时间,且必须在4.5小时内用药。所以一旦出现“中风”相关症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

▐  哪些人群容易得脑梗死?

老年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心房颤动疾病患者,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  如何快速识别卒中?

请牢记这个简单的口诀——“中风120”。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会出现嘴角歪斜;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表现为胳膊或腿脚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会出现说话困难。

此外,还有视觉改变、平衡丧失、意识模糊、记忆缺失等其他症状,也要引起重视。大部分突发卒中患者早期并不会马上出现“昏迷”等严重症状。所以不少人出现了症状却不重视,结果错过了4.5小时的救治“黄金时间”!

我们还有这些生命支持系统——五大中心

为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化流程、提高诊治水平和效率,我院建立了以急诊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的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为患者的生命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640 (1).gif

五大中心的骨干成员均由经验丰富、诊疗技术精湛的专家队伍构成。此外,医院还构建了与县120急救中心、兄弟医院联合开展多学科协同救治、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对接,并以信息系统提档升级为抓手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急救质量和急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