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昨天还蹦蹦跳跳的,今天上午开始不吃饭,一下子烧到39度,手、脚、嘴巴里还长了好多疱疹,整个人都蔫儿了......”
“这是典型的手足口症状,每年4-7月和10-12月高发。”近日,在我院儿科诊室内,儿科执行主任、主任医师薛洁正在和患儿家长交流。
薛洁主任提醒广大家长,随着气温的下降,除了要防止感冒,有幼儿的家庭还要注意远离手足口病,科学预防是关键。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的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4-7月和10-12月高发。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平均4天。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旦感染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手足口病主要有哪些症状?
手足口病前期症状类似发热感冒,比如低热、食欲不佳等,随后出现咽喉疼痛,继而口腔粘膜上出现1-3mm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后水泡变成溃疡,接下来,孩子的手脚和其他部位皮肤上会出现水泡一样的疹子。这些疹子长在表皮下,比较厚和坚实,且长在手指和手掌的边缘部位或躯干末端。
当然,不是所有手足口病患儿都会出现以上全部症状,有部分患儿只是低烧、口腔里出疹子。
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可通过鼻涕、唾液、粪便、共用玩具等传染。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既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菌者的鼻和咽喉分泌物及粪便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应该如何护理?
家长们在照顾患儿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 饮食——清淡为宜
由于口腔疱疹,宝宝可能拒食,可以多喝温开水,吃些清淡、易消化的粥或面食等,不要吃刺激性食物。
☞ 发热——勤测体温
可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
☞ 口腔——保持清洁
常漱口,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签蘸淡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 皮疹——防止抓挠
患儿衣物应选择舒适、柔软的面料,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抓破皮疹。
☞ 消毒通风——蒸煮、日晒加氯漂
酒精对手足口病毒无效,患儿用过的东西如衣服、毛巾、餐具、玩具等,可用开水烫洗或阳光暴晒,也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手足口病会留下后遗症吗?
多数孩子的手足口病为轻症,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一周左右就会康复(所以,这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但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导致的重症手足口病,容易累及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要及时就诊。
注意!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家中若有孩子患病,不要去幼儿园或学校上课,待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可以复课。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薛洁主任提醒广大家长,防护手足口病,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都是有效方式。
☞ 饭前便后要洗手;
☞ 不吃生冷食物,不饮用生水;
☞ 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
☞ 可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