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在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高新春的带领下,成功为53岁的刘女士(化名)实施了心脏射频消融术。
刘女士遭受频发室性早搏困扰长达一年,心慌不适几乎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尽管她在外院尝试了药物治疗,但症状依然反复发作,未能得到明显改善。近日,苦不堪言的刘女士慕名来到我院心内科就诊,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高新春副院长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后,为刘女士完善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通常情况下,健康人的室性早搏在24小时内应小于100次,然而刘女士的检查结果却显示:室性早搏高达21487次,这一数值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
经过科室充分地讨论和研究,高新春副院长决定为刘女士实施心脏射频消融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有效手段。
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并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我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刘女士实施了手术。术后,刘女士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心慌不适的感觉完全消失。术后第二天,她就顺利出院了。随访结果显示,刘女士的室性早搏再未复发,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充分展现了我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精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为众多饱受频发室性早搏折磨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让他们看到了重获健康生活的希望。
关于心脏射频消融
目前,大家对心内科常规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介入治疗已非常熟悉。此外,心内科还拥有一项重要的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消融术。这项技术特别针对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
什么是心脏射频消融?
心脏射频消融技术已有20余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它通过穿刺颈部或大腿根部的血管,将精细的导管送入心脏。在导管到达心脏发病位置后,会释放射频电流,精准消除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灶”。该技术无需开刀,创伤小,成功率高,已成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为什么要做射频消融?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心脏异位搏动的概念。心脏异位搏动是指心脏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异常收缩。正常人的起搏点在窦房结,但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也有起搏点,平时这些部位的起搏点兴奋性没有窦房结高,因此平时都是受窦房结压制没有发放冲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异位起搏点兴奋性突然增高,发放冲动,导致心脏异常收缩,就叫异位搏动。
当这些异位起搏点出现病理性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就构成了射频消融的治疗靶点。通过射频消融,可以精确消除这些异常电活动,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射频消融怎么做?
首先,对导管穿刺部位(腹股沟或颈部)的皮肤进行消毒,并使用局麻药进行局部麻醉;
接着,使用穿刺针穿刺静脉/动脉血管,将电生理检查导管通过血管送入心腔;
然后,通过导管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并发放微弱的电刺激来诱发心律失常,以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
最后,医生通过导管找到心脏异常电活动的确切部位(此过程称为“标测”),通过消融仪发送射频电流进行消融治疗,有效控制心动过速的发作。
射频消融术的优势?
与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术能够显著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为患者带来持久的控制效果。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口服1-3个月的抗凝药物,具体时长将根据个人心律、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来确定。
与外科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术无需开胸和全麻,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且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其特点包括创伤小、恢复快,患者通常在术后24小时内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一般术后三天出院)。